海洋调查是人们探索海洋👲🏿、认识海洋👩🏿、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🤿,对解决当今世界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。为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🤦⛩、增进学生对出海科考的基本认识🍃📞,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⚓️、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🧆👨🔧,今夏我系首次开设暑期科考实习课程《海洋调查与实践》。7月,12名本科生在丁硕毅老师的带领下共赴“中山大学”号🔣,参与了“2023上海-汕头”航次海洋综合科考实习🌟,并与中山大学、南京大学©️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👮🏽♂️🚣🏻、兰州大学、河海大学7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和交流。

一、充分的航前准备
6月27日至7月4日,刚告别紧张的期末考试,同学们就以饱满的热情快速投入到海洋调查课程的实践学习中,不仅初识了海洋气象观测、海洋垂直结构观测、海洋光学遥感观测等出海科考基础知识,同时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基本方法🥤,这让同学们在航前明确了实践任务,具备了理论基础,为顺利开展海上作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。
二🧎♂️➡️、有序的海上实习
7月6日至7月9日🫵🏽,同学们在“中山大学”号上完成了三项实习任务。
1.海洋CTD与采水观测
7月7日上午,同学们开始了航次中的第一次海上实习任务—完成CTD与采水观测。同学们在曾信工程师的讲解下了解CTD设备的结构🚵💇🏼♂️,重温仪器的基本原理,实践采水瓶的开启和挂瓶👨🦼。在仪器运维室,同学们学习CTD甲板单元和控制软件的使用,并根据CTD下放时显示在电脑终端的实时曲线,协助老师完成CTD自动化入水和海下采水操作。

同学们学习CTD的使用方法

同学们练习CTD的采水瓶挂瓶

CTD装置入水
2.气象观测
7月8日上午🧜♂️,经历了大风和涌浪的洗礼后🌯,同学们在韩博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探空气球的释放。在实验室中👩🦳,同学们学习探空气球的工作原理及传感器的结构🤷🏻♂️,了解了国内外传感器的制造水平,意识到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🙅🏽♀️。在后甲板上👭🏻,亲自实践探空气球充气↕️、探测仪器固定等操作👨🏿🏭。同学们亲手放飞探空气球,非常激动地看着写有“万事娱乐”和各自签名的白色气球直上碧蓝天空🍬。各类气象要素通过无线电实时显示在电脑终端🐞,这是来自广袤天空和神秘大气的问候👫。随后,同学们还认识了船载的通量观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。

写有“上海万事娱乐平台”的探空气球

释放探空气球
3.海洋光学观测
7月8日下午👳♀️,同学们穿戴好救生衣🍪、安全帽,在崔廷伟老师和助教的协助下,缓慢释放绳子、齐心协力将20kg的重锤放入水中,记录透明度盘消失时绳子的下放长度👷🏽,并进行海水比色,完成海水透明度和水色的测量㊗️。

同学们投放测量海水透明度的重锤
三、多彩的海上生活
“海上摇摆课堂”是各高校老师及船员给同学们提供的学术盛宴,包含8场学术报告和2场专题培训🐭。从中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到海洋与气候的联系,从“海洋六号”南极科考的经历到船顶天气雷达的介绍🐅。同学们如痴如醉,踊跃提问,收获颇丰🫧。在安全培训和弃船逃生演习中,大家掌握了海上逃生措施👳🏻🚼,认识到服从命令、谨慎行事的重要性。

首席科学家董文杰院长的学术报告

蓝明华船长的南极科考经历分享

丁硕毅老师的学术报告
闲暇时的生活也极为丰富,或在阅览室浏览书籍🐭,或是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赛🙍🏼,或是KTV室高歌一曲⇢,又或进行各类桌游活动🤸🏽♀️。船上美味的餐饮🙆♀️、新鲜的水果也让同学们“流连忘返”#️⃣。大家还一起经历9级大风,一起观赏海天间绚丽的日出日落🐏,一起追逐海夜里璀璨的星辰,与“中山大学”号的船员🛥、老师们以及其他7所高校的师生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👷♀️。


“中山大学”号上的日出日落

“2023上海-汕头”航次全体参航人员合照
四、真挚的参航感悟
本次暑期科考实习过程中,同学们认真学习,丰富了实习经验🦓,扩展了专业视野,积极与其他高校的师生交流,充分展现了上海万事娱乐平台学生多元、包容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。航次虽然短暂,但同学们心中却深深埋下了“登大船、去深海、做大事”的种子,纷纷抒发所思所想所得(节选)🧖:
20级白逸飞:本次暑期科考实习航次是我第一次出海🙅🏼,航行过程中我学习了解了海上科考的作业流程🧹,仪器原理👩🏻🚒,亲手操作了CTD、探空气球等课上学习过的探测装置,并将自己一手的探测数据与课程理论学习的知识相对照。理论走进实践👩🏽🦱,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。本次航行也增加了我对海洋科学🏂🏼、海洋科考的兴趣与热情,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👩🏻🚀,到更远的海区进行探测研究🥣!
20级廖逸沣:这次出海,我最大的体会是人的力量在大海面前显得是如此渺小☯️🧆,这也许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出海的感受吧。尤其在晕船的时候🧍♀️,更是感到与大海对抗的无助感☄️,如果再次看诸如《老人与海》之类的作品,想法和心境都会不一样👫🏻,正是这种衬托出人类之渺小的浩瀚,使得我着迷📋。
21级刘齐七:此次四天三晚的科考旅程,无疑是一场走出象牙塔🤷🏽♂️、走向实践的宝贵经历🧱。自发船起,“中山大学”号上的全体人员就是一个同担风雨的整体。在科考仪器的实际操作中🧎🏻,团队分工协作🦹🏻♀️,掌握了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,也巩固了我在大气与海洋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。“摇摆课堂”也让我了解到前沿的科研成果,激励着我们新一代“大气与海洋科学人”投身科研,探索未知。
21级程梓洋:航行尽管短暂🤦🏼♀️,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。我切身实地体验了海洋科考和气象观测🏄🏽♀️。从CTD采水🔑、释放探空气球🥛,到海水水色观测,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各项实习项目🥝,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🧘🏽♀️。通过分析实测的数据,结合气象海洋方面的理论知识🫷,发现了一些规律也提出了猜想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站在甲板上沐浴海风、感受海浪📃,我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与海洋密不可分。本次航行之后🤽,我会将广阔、浩瀚而美丽的大海牢记于心,秉持克服险阻🙅♀️、敬畏自然的海洋科考精神,在今后的学业科研道路上继续远航😨。
21级黄天宇:本次出海的科考实习是我第一次在海洋航行🤼♂️,我充分领略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,同时也学习了各项仪器的操作方式🔂◽️、观测原理,收获良多👨🏼🍼。“曾经沧海难为水”🤚🏽🤌,我十分感谢各位老师、同学以及“中山大学”号上的船员带给我这样的宝贵经历,能够在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上进行作业,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🥅。
21级陈苏荷:本次出海虽然只有短短三天,却让我受益匪浅📠。探测部的老师们手把手教导我们使用仪器测量温盐深®️、放飞探空气球👨🦼、测量海水透光度𓀀,他们的讲述幽默风趣、耐心细致,让我学到了专业探测知识,也为他们不惧枯燥🛌🏼、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动,增长了对海洋科考的兴趣和探索欲🏄🏻♀️。除了学习科研,海上的壮丽景观也带给我许多心灵上的震撼。这次实习中,我也感觉非常幸运1️⃣🏩,能有机会认识很多令人敬佩的老师🛳、志同道合的同学、热心友善的船员们。
撰稿人:陈苏荷👩🏼🚒🌄,丁硕毅
图片🆕:杨晓蕾🤳🏻,严吴佑
审核🥡:杨海军👨🎨,丁硕毅